2018-10-05 20:22:19 衢州晚报
统筹:许彤 策划:章卫平 傅云燕
文字记者:傅云燕 图片记者:龚诚良 王飞 汪剑弘
版面编辑:王雁 版式:刘芸
10月6日,是我们创办这份报纸的20周年。
生于1998年,7000多个日夜,我们晨兢夕厉,栉风沐雨,与这座千年古城相携相依。我们书写着258万衢州人的故事,纸间的光影映照了他们的生活变迁。
1998年10月6日,衢州晚报创刊。
我们秉承着“正义、理性、良知、爱心”的办报精神,铭记着“以百姓需求为需求”的宗旨,自降生之日起,我们以新闻立报,以民生为己任。我们的目光在悲欢沉浮的时代个体上聚焦,为失意者疾呼,助孤独者前行。从上猷阁村38个孩子每天凌晨两三点的起早“竞赛”,到再也不用夜起抢座,常山县农村孩子上学有了妥善的接送;从孤儿小健梦想一套童话书,到为全市贫困少儿圆图书梦的20座“ 爱心书屋”;从为山区农民卖滞销的农产品到300多期《城乡对话》,帮农户解决一个个棘手难题;特别维权行动、温暖在线、周到工作室……一次又一次的民生帮扶,我们内心有爱,眼里含泪;我们饱含深情,更对真相敬畏。
2011年,“ 红星耀三衢”采访活动中,时任衢州晚报总编辑崔建华(中)带领祝斌斌(左)等记者在开化县华埠镇采访。
我们与社会守望,与时代脉动,主题报道激荡风云,不仅为百姓喜闻乐见,也赢得社会各界赞赏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,76版的《解放特刊》,183期纪实文学连载,声势浩荡的衢城解放图卷清晰地铺展开来,也为衢州解放史留下珍贵的一页。不论是走访数千公里长的边际线寻访和谐民风,还是探求88处闪耀红色光芒的深山革命遗址,亦或是书写千百万个伟大浩瀚的中国复兴梦,我们以鲜明的个性色彩,独辟蹊径,光照三衢大地。
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,本报进行了“千里走边际”采访活动,图为记者葛志军(右)在江山市太阳山采访。
我们并不囿于“纸”的限制,我们拥抱互联网,拥抱日新月异的新时代,拥抱媒体融合和改革转型。2006年,“特色竞争网上聊”拉开传统纸媒触网序幕,我们尝试报网互动,重大议题网络互动后在纸端呈现;2007年,高考志愿填报网上咨询会,2小时8000多个问题在线问答,网上工作室被考生家长挤爆;“新闻网上聊”成为热词,2008年的月在线流量达到300 万人次;2009年8月,“微博”横空出世,当年我们就开出晚报微博,高峰期拥有6万多粉丝。数字印刷、电子版、手机报、掌上客户端新闻,每一次媒体转型变革,我们目光坚定,步履稳健。
廿载风雨春秋,梦想不负年华。在来而复往的旅程中,我们坚守新闻的职业精神始终未变:一个温暖而具有战斗力的团队,耕耘于纸间网络。2011年,衢州晚报荣获全国“五一劳动奖状”,在中国新闻界是首家,全市宣传文化系统更是刮起向晚报学习的风潮。盛誉之下,我们晚报人依然怀揣初心,风雨前行。
2011年,衢州晚报荣获全国“五一劳动奖状”。
今天,我们再一次出发。改革开放40年结下累累硕果,我们又一次站在历史的起点线上。我们充盈着希望,理想的旗帜依然飘扬,我们也准备好在新阵地披荆斩棘,期待在数字世界里延续荣光。
2008年8月,本报奥运特派记者华怡平(右)赴京采访北京奥运会。
版权声明
凡注有衢州日报、衢州晚报、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,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衢报传媒集团"。